突發!韓國一工廠發生爆炸,沖擊波波及數十公里,已致31人受傷!
央視網消息,當地時間4日凌晨,韓國忠南道西山市樂天化學大山工廠發生爆炸,事故導致31名居民和工人受傷,工廠附近商鋪和住宅受損。由于爆炸威力較大,工廠附近建筑物部分倒塌或窗戶被震碎。沖擊波大到連數十公里遠的唐津等附近的居民都被震醒。
爆炸現場據悉,爆炸地點為西山樂天化學大山工廠納普塔分解中心爆炸發生后
由于可燃氣體外泄容易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氣體,因此,可燃氣體的泄漏就容易造成火災爆炸事故。可燃性氣體泄漏有以下幾種情況:
(1)設備的動靜密封處泄漏;
(2)設備管道腐蝕泄漏;
(3)水封因斷水,未加水跑氣泄漏;
(4)設備管道閥門缺陷或斷裂造成泄漏。
(1)系統停車,停車后隨溫度下降造成負壓,由敞口吸入空氣;
(2)系統停水,停水后水封水因泄漏失去作用而導致空氣吸入;
(3)操作失誤,聯系不當,報警聯鎖裝置不全或失靈,造成氣體抽送不平衡而至負壓,由敞口或泄漏處吸入空氣。
(4)氣體入口管線被雜物、結晶體或水堵塞,造成抽負,由敞口或泄漏處吸入空氣;
(5)用空氣作試壓、試漏,系統可燃物未清除干凈、未加盲板,造成可燃氣體與空氣混合。
氧含量超標,可能在許多部位出現,但究其原因集中在造氣崗位,通常由操作失誤、設備缺陷、人員違章、斷油斷汽或安全報警裝置失靈所造成,氧含量超標可能超出造氣崗位范圍而在脫硫、變換、壓縮等部位發生,應當引起特別重視。
系統串氣有2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高壓串低壓,形成超壓爆炸;另一種是空氣與可燃性氣體互串形成化學性爆炸。前一種情況大部分是由于操作失誤及低壓無安全附件或附件失靈造成。如合成高壓串低壓液氨槽爆炸,合成高壓串低壓再生系統爆炸等等。后一種情況大部分是由于盲板抽堵錯誤,用閥門代替盲板或誤操作造成。
如某設備動火,內為空氣,因系統未用盲板隔離,可燃氣體由閥門漏入或有人誤操作打開關著的閥門,使可燃氣體進入正在動火的設備,與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氣體,因而發生爆炸。
違章動火有以下幾點:
(1)未申請動火證又無動火安全知識,私自動火;
(2)雖申請動火證但未置換徹底或取樣方法不對,分析結果錯誤;
(3)動火安全措施考慮不周;
(4)動火現場安全條件未周密查看;
(5)動火系統與其它系統未徹底隔絕;
(6)動火作業證私自變更安全措施或更改動火時間;
(7)不置換動火或未維持正壓動火;
在化工企業中,搞技術改造,結合大修進行小改革的機會較多,在設計變更過程中,要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和技術水平高、可靠性強的防火防爆措施,采用安全的工藝指標和合理的配管。
化工企業安全生產技術規程是多年來安全生產的經驗總結,只要嚴格按著規程進行作業,嚴格控制工藝指標,在規程規定的范圍內超過指標界限,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扭轉,而不是勉強維持,就能達到預想的安全結果。具體來說,有4個方面:
(1)按照規定的開停車步驟進行檢查和開停車;
(2)控制好升降溫、升降壓速率;
(3)控制好正常操作溫度、壓力、液位、成份、投料量、投料順序、投料速度和排料量、排料速度等;
(4)按照規定的時間、指定的路線進行巡回檢查。
原化工部頒發的“四十一條禁令”中關于防止違章動火的“六大禁令”是為總結防止違章動火的教訓制定的,因此,必須嚴格遵守;“安全衛生管理工作規定”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標準,也必須努力遵守。
火災事故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生產裝置缺陷。設備狀況好,運行周期長,檢修量小,事故隱患少,火災爆炸發生率就低,凡是設備管理好的單位,安全生產的條件也好。
(1)貫徹計劃檢修,提高檢修質量,實行雙包制度;
(2)加強壓力容器的管理,強化監察和檢測工作;
(3)對于超期服役的設備或有不符合現行法規規定的設備,一方面加強檢測和監察,另一方面要有計劃地逐步更新換代。
(4)設備的安全附件和安全裝置要完整、靈敏、可靠、安全好用,同時,要注意用比較先進的、可靠性好的逐步取代老式的。
(5)推廣檢測工具的使用,逐步把對設備檢查的方法從看、聽、摸上升為用狀態監測器進行,使之從經驗檢查變為直觀化、數據化檢查。
隨著化工企業的發展,不僅安全需要提高自動化程度,而且從節能降耗提高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經濟效益方面都需要提高自動化程度。因為自動化程度的提高,避免了超溫、超壓、超負荷運行,從而保證生產裝置達到穩定、長周期運行,避免了事故的發生。
化工企業爆炸事故的發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對火源的管理,化工企業的火源一般有以下幾種:
(1)明火:主要是化工生產過程中的加熱用火和維修用火;
(2)磨擦與撞擊;
(3)電氣火花和靜電火花;
(4)其它火源:指高溫表面可產生自燃的物質、煙頭、機動車輛、排氣管等。
加強上述四種火源的管理是避免火災事故的基本措施。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
聯合印發了
希望化工企業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兩手抓
在疫情期間確保安全生產
最后,送給大家一份安全小貼士
來源:央視新聞 韓聯社 網絡綜合整理
中國應急管理報 新媒體中心
編輯:孟德軒